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如何避免決策錯誤?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做許多決策,個人的小決策,有如上班走那條路,要買或賣股票,公司的大決策,有如產品要不要進入或退出一個市場等。決策雖然有大有小,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以下幾點個人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決策錯誤的可能,以得到更有效的決策效果。

1) 瞭解決策會何重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用來說明決策的重要性是再適當不過了,它說的是以往的決策錯誤,一定會造成現在或未來的困境。看看每天新聞上的焦點新聞,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人生中,選擇往往比努力還要重要,好比要開車從台中到台北,但(選擇)了南下的交流道,這樣車開的愈快(愈努力)只會離目標愈遠。選擇就是做決策,在職場上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愛你/妳所擇是值得尊敬的事,但可能難以持之以恆,也就不易成功,應當擇你/妳所愛才能夠心、力合一,有效的往目標前進。

2) 用筆做決策
人的思緒是非常動態的,只用腦思考,容易讓注意力跑掉。最好的方法是把思緒用筆寫下來,這樣做可以把思緒化為實際的文字,再透過文字的呈現,引發更多的聯想,如此就會符合了人腦的運作原理,做出有效的思考。

用筆決策,拿張白紙寫上決策標題,什麼事情需要做決策?再來畫一個表格,在表格的第一欄,從上到下寫上有那些選擇項目,表格的上方寫上優點/分數及缺點/分數。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腦力激盪一翻,把每個選項的優點、缺點儘可能的選上,但別忘了留些空白,因為新的概念可能隨時會出現,一有新想法,馬上就加進去。

再來就是做評分的動作,評分完一加總,那麼決策也就明白的呈現了!誰說決策很難,這樣不是很清楚又容易嗎?

3) 考慮愈多、錯誤愈小
上面的表格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選項愈多或者優缺點列的愈多,則決策的結果將愈正確。

這是有科學根據,統計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做迴歸方程式,它是用考慮變數來估計結果的有效工具,具有很強的理論依據。迴歸方程式的應用,好比每年過年就有人會去問交通部,要估計從台北開車到高雄要花多少時間,這個要花的時間就是要估計的結果,而考慮變數就是像車流量、交通動線、道路品質等等。迴歸方程式裏有一個參數叫做誤差,它有一個特性就是當考慮變數愈多時,誤差就會愈小。也就是是當決策的考慮因素愈多,決策錯誤的可能就會愈小,也就愈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就是習慣領域中的「參數思考」概念,學習,很重要的就是要多累積腦中的參數,當參數愈多,考慮事情愈週詳,所做的決策自然也會愈正確!

4) 要能承擔風險
雖然考慮愈多,決策會愈正確,但做決策的時間使用長短也是我們應當要注意的。我們要儘可能在決策時間內,收集到要考慮的條件,而不是任由時間流誓只因尚未完全掌握。

凡事一定有風險,我們每天開車上班,當車子以時速100公里開在高速公路上時,就是在承受著潛在風險,但我們不能因為有風險而不去上班。又如警察每天巡邏,也都有被歹徒傷害的潛在風險,但警察也不能因此而不去維護治安。

做決策也不會有100%正確的保握,決策錯誤的風險一定是有的,但當我們能夠按照上面所提的四大要素思考決策時,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決策錯誤的可能,在有效的時間內選擇最可行的行動方案!
(蔡秋榮 文)

生命盤點的重要性

聽著大家們分享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及心得感受,實在是津津有味,且樂趣橫生。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一樣,而習慣領域的自我考古讓我們以一個比較有系統化的整理自己,這也是盤點自己生命資產的一個寶貴經驗。別人的自我考古對我們最大的啟發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因果關係」,是什麼樣的成長經歷,造成後來的做事方法與態度,這是值得我們反覆的思考問題。

往往過去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都會對未來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以我自己而言,國中時期家庭的不順遂,讓我體會到要靠自己努力的道理,這樣的態度決定了我到目前為止所走的路。現在回想起來,雖然當是痛苦的,但我非常感謝那段經歷。

自我考古(生命盤點)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發掘自己的專長及生命熱情所在,做為設定目標的重要指標,我也是在一次生命盤點的過程中找到我生命中的熱情 - 分享知識。所以我就以此為目標做為職涯及生活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的目標,才有方向可循,很高興,目前為止,我都依照自己的規畫在往目標前進。

另一個自我考古的重點,在於將人的習慣領域「參數化」,這樣可以讓我們用系統化的方式來分析別人的習慣領域,學習別人的習慣領域,甚至是複製別人的習慣領域。好比學習別人的美食,只要能夠把它給參數化,例如原料、享手法等,就能夠學到。而習慣領域學說讓我們知道如何把習慣領域參數化,這樣就可以瞭解自己及別人了,無怪乎銷老師說掌握習慣領域後就可以幫人算命了,果真如此啊!
(蔡秋榮 文)

九個深度智慧

今天課堂提到九個深度智慧,雖然老師講的非常精彩,但坦白來說確實有些深奧。不過我很清楚這些深度智慧是最能從心裏深處影響人的思想及行為的電網,還有待多加逐磨以領會這中間的道理。

游老師在說明「低深原理」時,以他自己擔任美國第三大通訊公司執行長顧問的經歷和我們分享,提到和幾位副總進行深度的訪談的過程,他透過虛心的學習,讓自己很快的走進這些非常有經驗的人的習慣領域。另外游教授還運用擴展習慣領域的方法,如升高提思,讓受訪者的層次拉高,再分享給自己,這樣因而得到更多的知識,也更能常握受訪者的習慣領域。在訪談的過程中,游老師非常認真的做筆記,會後又非常努力的回想並與所知的理論結合,運用這個反復回想及交互聯想的過程而能夠更深刻的走入受訪者的習慣領域之中。

游老師以這樣的過程很快的學習了多個事業單位副總的習慣領域,運用別人的習慣領域,使自己擁有最大的習慣領域。甚至在下一次的訪談中可以特意的問一些受訪者領域之外的事情,以激發更多的受訪者的潛在知識。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多加學習以有效的擴展我們的習慣領域。

另外蕭交老師在闡述「對立互補」的觀念時,提出許多的例子來幫助我們瞭解,當我聽到阻力及助力的例子時,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概念,一下子變很明朗了! 因為事情本身並無好壞之別,而是人對他的解釋造成了好壞,而當我們把他往好處想,他就是好的。所以「發生就是恩典」,所有的事情都同時具備了正反兩面的意義,單看你如何去看待它。另外東西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會消失,所以才值得珍惜,如果人不會餓,食物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人不會死,生命也就沒了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即時的把握住事情發生的正面意義來幫助我們擴展習慣領域,這個觀念非常有助於習慣領域的成長。

另外關於上次課堂內容中的「參數」的概念,我原本不是很明瞭,但幾經思考後,發現它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參數」的概念是關於每件事、每個東西的特性,它是一個科學化的分析概念。就好比學習製作美食,只要能夠把它給「參數化」,我們就可以很有效的學習,例如掌握了食材、烹飪手法等參數。同樣的道理,人腦也是有「參數」的,而習慣領域學說讓我們知道如何把習慣領域參數化,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分析自己或別人的習慣領域,也能有效地學習別人的習慣領域。這樣我們就可以更瞭解自己及別人了,無怪乎蕭老師常說掌握習慣領域後就可以幫人算命了,果真如此啊!

為智慧下定義:有智慧的人懂得看事情的正面,並有效地運用它以不斷的成長。所以用人要用人之所長,而不是拒人之所短。又如次貸風暴雖然帶給很多人及公司痛苦與壓力,但正面的意義就是此時我們只要能有效解除別人的痛苦與壓力,我們就有了更高的價值。好比當一個人的口袋裏有1000元時,為他省下10元,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但當他的口袋只剩100元時,同樣為他省下10元,確有了全然不一樣的效果。
(蔡秋榮 文)

學習沒用!

上課中老師一再提到一些重要的觀念要背下來,一開始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我們這種理工背景出身的人來說,注重理解勝於記憶,所以有些無法認同這樣的學習方法。不過就在今天老師提出了新舊電網的概念後,使得這樣的學習概念突然變得更容易明瞭了。

我曾聽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大聲疾呼「學習沒用」,他可不是在危言聳聽,所謂沒用指的是若我們學了而不去想他、用他,那麼學習就沒有用處,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其實他的說法和今天老師所提的新舊電網的概念是一致的,新學習的東西,它的「可發概率」非常的低,比舊的思維都低。

因此依照習慣領域的運作原則,人的思維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很自然的還是會依照舊的觀念來做,這就是為什麼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觀念是如些的困難的主因了。惟有讓新吸收的知識反復的進入「實際領域」,它們的「可發概率」才會提高,也才能為我們所用,有在用的學習才會更有用!
(蔡秋榮 文)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注意力」

今天上課游老師講解理想的習慣領域,提到的內容近乎聖人的境界。我們不禁回想,生命中印象裏那個人有如此的習慣領域,來做為我們學習的對象。想來想去,我覺得成吉思汗應該具備了理想的習慣領域了。

成吉思汗能夠統一數百年各自獨立,甚至彼此交戰的蒙古人,他能夠看到了幾百年來大家都不曾想像的統一強盛景象,這表示他有非常廣大的潛在領域。另外成吉思汗非常能夠廣納人才、不存偏見,即便是曾經以弓箭射傷他的者別,他也能重用。還有他能夠包容不同的種族及宗教,還創立了蒙古文。這些都表示了成吉思汗的習慣領域既廣且深而且包容性強,能夠持續的延伸,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目標。

另外,老師在課堂中一再的提到:「注意力」是非常寶貴的資產這句話,我一直不是很能瞭解其真正的涵意,但今天突然明白了! 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是不變的真理,而一個人的注意力會佔用腦中「實際領域」的運作時間,因此注意力其實就相當於時間,更準確的說注意力是我們真正可以運用的有效時間,它不包含睡覺的時間。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可以活90歲的話,那麼扣掉1/3的睡覺時間,一個人的一生可運用注意力時間只有60年,或者說每天只有16個小時的注意力可以讓我們運用。

上帝是公平的,祂賜給每個人同樣每天24小時,也就是每個人每天最多可使用的注意力時間,但想想自己每天都浪費了不少的注意力時間! 我想這就是造成人的差距之所在的主因吧。注意力又好比是企業的現金,企業如何調配現金的運用策略,也就造就了不同企業績效高低的不同。

所以說我們應該為自己訂定清楚的人生目標,並好好的重視及妥善的規劃「注意力」的配置,有效的運用這個人生最寶貴的資產!
(蔡秋榮 文)

「人」的使用手冊

今天課程的內容非常的精彩!從回顧八大構想開始,再來談到人的七大生活目標,接下來老師為我們詳細的說明人的八大通性,一下子接收到這麼多的資訊,剛開始有些消化不良。但靜下心來稍加回顧,發覺這一切的主題其實都在腦心決策流程的範疇裏。

整個說來,八大構想及七大生活目標是一個人內在的習慣領域的運作,它們是整個決策流程的核心,而八大通性就是外在人際互動的習慣領域了,它是流程週圍的外部訊息。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上會不斷的接收到外部訊息,所以才會有一連串不斷重覆的決策過程。所以決策流程是由外到內,經由內部的目標設定、評估,產生壓力及解決壓力的動機,再來解決問題,減少了壓力。再由內到外,與外部的訊息及人互動,如些不斷的循環的過程,構成了游老師所提出的人類行為及決策的基本流程圖。

我的工作是一個內部顧問,經常要對公司的管理流程進行分析並提出改善的對策。我發現透過系統化的過程,大都可以順利的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只要方法運用得當,這個部份並不是非常困難。真正最難的是要導入新方案並改變別人做事情的方法!
我相信掌握這個流程會非常的有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人的行為決策法則,也讓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去「引導」及「改變」別人的想法。
(蔡秋榮 文)

如何設定目標?

我曾經對未來感到茫然,感覺在工作上看不到未來五年甚至是三年後的樣子,每天上班總得經過一番的心裡掙扎,因為不知今天去上班除了賺錢還能為自己創造什麼價值?

當時我利用一天特休的假期,到書店去找了一些職涯規劃的書,造著書上的方法,找個不會被干擾的時間、地點,好好靜下心來,把自己過往的學經歷都都寫在白紙上,好好的回顧一下,從中列出一此讓自己特別雀躍的事情,找出心理對職涯與生涯的想望,嘗試發掘生命熱情及個人專長之所在。

這個方法幫助我定出了20年的目標,於是我開始將時間由遠往近推,找出10年內要達到的目標,再來是5年、1年等。接下來就會很清楚和現況比較下的差別,也就是形成了壓力,不過這個壓力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是由自己的期許產生的。有了壓力後,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處,也就清楚了需要補足的地方。我想是因為掌握了清楚的目標和動機,雖然有了自我期許的壓力,但因為內在反思的過程讓我產生了相當的信心與積極的態度,結果很順利的在競爭非常激烈的招生過程中直接錄取了。

我在這樣的過程中,經歷了壓力結構、目標建立、自我提示,因而產信心,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如此的緊密。這堂課讓我瞭解了這些控制著我們生活的關鍵要素之間的來龍去脈及因果關係,我想這會幫助我更有效的掌握及運用它們來為我工作的!
(蔡秋榮 文)

有壓力才能累積實力

媽媽對兒子說:叫你唸書是為你好,但兒子卻老是唸不好,這幾乎是每個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都會碰到的難處境。仔細推敲其因果關係,其實盡在今日課堂所提的人類行動決策流程裏。

今天上課內容提到的四個結構:目標設定、壓力結構、壓力解除及外部訊息。對於它們的因果關係關係,個人的想法是1)外在訊息 2)目標設定 3)壓力結構 4)壓力解除。我們會因為所處環境的變化而產生了目標,但這個目標可能是別人給于的,例如公司交辦事項或家人的期望,它也有可能是由自己的期望甚至是對現狀的不滿(如缺錢)而產生的,而因為現況和目標有落差所以形成了壓力。

我覺得關鍵在於自己怎麼去解讀壓力,因為每個人最愛的都是自己,這是自然法則,所以很重要的是要具備轉換壓力為對個人具有正面意義的解讀,因為這決定了我們解除壓力的方法。例如上司交辦的工作目標對我們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如果我們可以把它解讀為對自己的磨練而且可以幫助提升經驗。這樣我們就會以正面的態度來處理這個工作,也就更能把事情做好,在化解壓力的同時也擴展了自己的習慣領域。
(蔡秋榮 文)

如何提高學習效果?

剛下課,坐在回家的高鐵上,寫下這篇心得。我發覺這個時候寫心得的靈感最多,因為剛學到的新資訊加入了自己的「潛在領域」,而且因為課才剛剛結束,所以印象非常的鮮明,也就是它們不僅是正在「實際領域」及「可達領域」,而且更有高的「可發概率」。

今天課堂裏最讓我有感觸的是關於如何加強「可發概率」的學習方法,因為這讓我回想起以前求學階段的一個有效的學習方式。我記得那時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先唸過一篇新的單元,然後把書本蓋起來。再來拿出筆記本,把剛讀過的新資訊用自己的想法、語句寫出來,即使寫的不完全也不要去翻書,而是用思考的方式把不足的部分補上。這個方法可以讓我有很好的學習效率,而且歷久不忘。

那時只知這個方法很好,但不知為何。今天上課的內容讓我明白了這個學習過程為何有效:

1)首先看過一篇書,就是在把新的資訊紀錄到「潛在領域」。

2)再來蓋上書,憑自己的記憶把它寫出來,同時也在進行加強電網強度,即加強了「可發概率」。而且也把資訊進行重組,相當於「製作索引」的過程。

3)接下來把忘了的部分用自己的想法或理解的內容補上,則是在進行與其它「可達領域」進行「相互關連」的動作,讓這些新的知識也進入了「可達領域」中。而且這樣子得到的電網尤其可貴,因為是用推演及理解創造出來的的,所以它的電網強度相對較高,也就是「可發概率」高。

4)最後再把自己的筆記和書本的內容加以印證並修正錯誤,然後重覆這個學習的過程直到錯誤不再出現。

這個學習過程的效果非常的好,因為它讓我們在短時間內重覆的把新的知識放到實際領域裏,也且擴充了可達領域。同時藉由理解的補強,使得習慣領域可以很有效的將新的知識收編,以為己用。僅將這個學習分享給同學,同時也讓它再次成為我的「優良習慣」!
(蔡秋榮 文)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態度決定你的一生

會修這門課是因為看了課程介紹,學習掌握做決策的思考途徑的方法是吸引我修這門課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了10年後,我逐漸明白掌握職涯或生涯的要素,不再是以前在學校裏特別注重的HARD SKILL(技術),而是內在的SOFT SKILL(智慧)。 但SOFT SKILL這個概念對我而言一直是很抽象,也不是很清楚它的存在形式,所以更不用說如何去掌握它甚至是提升它了。

聽了老師的第一堂後,我後開始有了一個概念 - 它就是"習慣",是它主宰了我們的直覺反應。習慣是安逸的、是隨手可得的,但它卻也阻隔了我們想尋求改變的念頭。另外我也了解到習慣在腦中是有群聚效應的,當人正處在一個習慣的行為時,短時間內的所有動作都會從這個習慣區中存取,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於是憂鬱的人傾向於一直憂鬱,而快樂的人也能經常感到快樂!

老師所舉的新竹科學園區那塊土地的例子也是非常發人深省的,在習慣的引領下那塊土地會是荒煙漫草。但有一群勇於打破這個習慣的人,改變了這個不變的發展,而使得竹科成為今日台灣的經濟火車頭。

另外學習的數學公式也是很有意思的,a=a(1+r+r2+r4+...)=a/(1-r), 所以 r 愈大則學的愈多,r就相當於學習的靈活性,靈活性和習慣是成反比的,所以要讓自己學的更多,只要確保我們學習有持續的高靈活性即可,這樣感覺就容易掌握的多了。

最後,以老師在課堂一開始的一句話做為結語,學習「人的使用手冊」,我想修這門課會是更能夠掌握自己及瞭解別人的開始。
(蔡秋榮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