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老師在說明「低深原理」時,以他自己擔任美國第三大通訊公司執行長顧問的經歷和我們分享,提到和幾位副總進行深度的訪談的過程,他透過虛心的學習,讓自己很快的走進這些非常有經驗的人的習慣領域。另外游教授還運用擴展習慣領域的方法,如升高提思,讓受訪者的層次拉高,再分享給自己,這樣因而得到更多的知識,也更能常握受訪者的習慣領域。在訪談的過程中,游老師非常認真的做筆記,會後又非常努力的回想並與所知的理論結合,運用這個反復回想及交互聯想的過程而能夠更深刻的走入受訪者的習慣領域之中。
游老師以這樣的過程很快的學習了多個事業單位副總的習慣領域,運用別人的習慣領域,使自己擁有最大的習慣領域。甚至在下一次的訪談中可以特意的問一些受訪者領域之外的事情,以激發更多的受訪者的潛在知識。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多加學習以有效的擴展我們的習慣領域。
另外蕭交老師在闡述「對立互補」的觀念時,提出許多的例子來幫助我們瞭解,當我聽到阻力及助力的例子時,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概念,一下子變很明朗了! 因為事情本身並無好壞之別,而是人對他的解釋造成了好壞,而當我們把他往好處想,他就是好的。所以「發生就是恩典」,所有的事情都同時具備了正反兩面的意義,單看你如何去看待它。另外東西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會消失,所以才值得珍惜,如果人不會餓,食物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人不會死,生命也就沒了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即時的把握住事情發生的正面意義來幫助我們擴展習慣領域,這個觀念非常有助於習慣領域的成長。
另外關於上次課堂內容中的「參數」的概念,我原本不是很明瞭,但幾經思考後,發現它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參數」的概念是關於每件事、每個東西的特性,它是一個科學化的分析概念。就好比學習製作美食,只要能夠把它給「參數化」,我們就可以很有效的學習,例如掌握了食材、烹飪手法等參數。同樣的道理,人腦也是有「參數」的,而習慣領域學說讓我們知道如何把習慣領域參數化,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分析自己或別人的習慣領域,也能有效地學習別人的習慣領域。這樣我們就可以更瞭解自己及別人了,無怪乎蕭老師常說掌握習慣領域後就可以幫人算命了,果真如此啊!
為智慧下定義:有智慧的人懂得看事情的正面,並有效地運用它以不斷的成長。所以用人要用人之所長,而不是拒人之所短。又如次貸風暴雖然帶給很多人及公司痛苦與壓力,但正面的意義就是此時我們只要能有效解除別人的痛苦與壓力,我們就有了更高的價值。好比當一個人的口袋裏有1000元時,為他省下10元,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但當他的口袋只剩100元時,同樣為他省下10元,確有了全然不一樣的效果。
(蔡秋榮 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