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如何避免決策錯誤?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做許多決策,個人的小決策,有如上班走那條路,要買或賣股票,公司的大決策,有如產品要不要進入或退出一個市場等。決策雖然有大有小,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以下幾點個人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決策錯誤的可能,以得到更有效的決策效果。

1) 瞭解決策會何重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用來說明決策的重要性是再適當不過了,它說的是以往的決策錯誤,一定會造成現在或未來的困境。看看每天新聞上的焦點新聞,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人生中,選擇往往比努力還要重要,好比要開車從台中到台北,但(選擇)了南下的交流道,這樣車開的愈快(愈努力)只會離目標愈遠。選擇就是做決策,在職場上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愛你/妳所擇是值得尊敬的事,但可能難以持之以恆,也就不易成功,應當擇你/妳所愛才能夠心、力合一,有效的往目標前進。

2) 用筆做決策
人的思緒是非常動態的,只用腦思考,容易讓注意力跑掉。最好的方法是把思緒用筆寫下來,這樣做可以把思緒化為實際的文字,再透過文字的呈現,引發更多的聯想,如此就會符合了人腦的運作原理,做出有效的思考。

用筆決策,拿張白紙寫上決策標題,什麼事情需要做決策?再來畫一個表格,在表格的第一欄,從上到下寫上有那些選擇項目,表格的上方寫上優點/分數及缺點/分數。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腦力激盪一翻,把每個選項的優點、缺點儘可能的選上,但別忘了留些空白,因為新的概念可能隨時會出現,一有新想法,馬上就加進去。

再來就是做評分的動作,評分完一加總,那麼決策也就明白的呈現了!誰說決策很難,這樣不是很清楚又容易嗎?

3) 考慮愈多、錯誤愈小
上面的表格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選項愈多或者優缺點列的愈多,則決策的結果將愈正確。

這是有科學根據,統計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做迴歸方程式,它是用考慮變數來估計結果的有效工具,具有很強的理論依據。迴歸方程式的應用,好比每年過年就有人會去問交通部,要估計從台北開車到高雄要花多少時間,這個要花的時間就是要估計的結果,而考慮變數就是像車流量、交通動線、道路品質等等。迴歸方程式裏有一個參數叫做誤差,它有一個特性就是當考慮變數愈多時,誤差就會愈小。也就是是當決策的考慮因素愈多,決策錯誤的可能就會愈小,也就愈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就是習慣領域中的「參數思考」概念,學習,很重要的就是要多累積腦中的參數,當參數愈多,考慮事情愈週詳,所做的決策自然也會愈正確!

4) 要能承擔風險
雖然考慮愈多,決策會愈正確,但做決策的時間使用長短也是我們應當要注意的。我們要儘可能在決策時間內,收集到要考慮的條件,而不是任由時間流誓只因尚未完全掌握。

凡事一定有風險,我們每天開車上班,當車子以時速100公里開在高速公路上時,就是在承受著潛在風險,但我們不能因為有風險而不去上班。又如警察每天巡邏,也都有被歹徒傷害的潛在風險,但警察也不能因此而不去維護治安。

做決策也不會有100%正確的保握,決策錯誤的風險一定是有的,但當我們能夠按照上面所提的四大要素思考決策時,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決策錯誤的可能,在有效的時間內選擇最可行的行動方案!
(蔡秋榮 文)

生命盤點的重要性

聽著大家們分享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及心得感受,實在是津津有味,且樂趣橫生。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一樣,而習慣領域的自我考古讓我們以一個比較有系統化的整理自己,這也是盤點自己生命資產的一個寶貴經驗。別人的自我考古對我們最大的啟發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因果關係」,是什麼樣的成長經歷,造成後來的做事方法與態度,這是值得我們反覆的思考問題。

往往過去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都會對未來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以我自己而言,國中時期家庭的不順遂,讓我體會到要靠自己努力的道理,這樣的態度決定了我到目前為止所走的路。現在回想起來,雖然當是痛苦的,但我非常感謝那段經歷。

自我考古(生命盤點)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發掘自己的專長及生命熱情所在,做為設定目標的重要指標,我也是在一次生命盤點的過程中找到我生命中的熱情 - 分享知識。所以我就以此為目標做為職涯及生活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的目標,才有方向可循,很高興,目前為止,我都依照自己的規畫在往目標前進。

另一個自我考古的重點,在於將人的習慣領域「參數化」,這樣可以讓我們用系統化的方式來分析別人的習慣領域,學習別人的習慣領域,甚至是複製別人的習慣領域。好比學習別人的美食,只要能夠把它給參數化,例如原料、享手法等,就能夠學到。而習慣領域學說讓我們知道如何把習慣領域參數化,這樣就可以瞭解自己及別人了,無怪乎銷老師說掌握習慣領域後就可以幫人算命了,果真如此啊!
(蔡秋榮 文)

九個深度智慧

今天課堂提到九個深度智慧,雖然老師講的非常精彩,但坦白來說確實有些深奧。不過我很清楚這些深度智慧是最能從心裏深處影響人的思想及行為的電網,還有待多加逐磨以領會這中間的道理。

游老師在說明「低深原理」時,以他自己擔任美國第三大通訊公司執行長顧問的經歷和我們分享,提到和幾位副總進行深度的訪談的過程,他透過虛心的學習,讓自己很快的走進這些非常有經驗的人的習慣領域。另外游教授還運用擴展習慣領域的方法,如升高提思,讓受訪者的層次拉高,再分享給自己,這樣因而得到更多的知識,也更能常握受訪者的習慣領域。在訪談的過程中,游老師非常認真的做筆記,會後又非常努力的回想並與所知的理論結合,運用這個反復回想及交互聯想的過程而能夠更深刻的走入受訪者的習慣領域之中。

游老師以這樣的過程很快的學習了多個事業單位副總的習慣領域,運用別人的習慣領域,使自己擁有最大的習慣領域。甚至在下一次的訪談中可以特意的問一些受訪者領域之外的事情,以激發更多的受訪者的潛在知識。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多加學習以有效的擴展我們的習慣領域。

另外蕭交老師在闡述「對立互補」的觀念時,提出許多的例子來幫助我們瞭解,當我聽到阻力及助力的例子時,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概念,一下子變很明朗了! 因為事情本身並無好壞之別,而是人對他的解釋造成了好壞,而當我們把他往好處想,他就是好的。所以「發生就是恩典」,所有的事情都同時具備了正反兩面的意義,單看你如何去看待它。另外東西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會消失,所以才值得珍惜,如果人不會餓,食物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人不會死,生命也就沒了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即時的把握住事情發生的正面意義來幫助我們擴展習慣領域,這個觀念非常有助於習慣領域的成長。

另外關於上次課堂內容中的「參數」的概念,我原本不是很明瞭,但幾經思考後,發現它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參數」的概念是關於每件事、每個東西的特性,它是一個科學化的分析概念。就好比學習製作美食,只要能夠把它給「參數化」,我們就可以很有效的學習,例如掌握了食材、烹飪手法等參數。同樣的道理,人腦也是有「參數」的,而習慣領域學說讓我們知道如何把習慣領域參數化,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分析自己或別人的習慣領域,也能有效地學習別人的習慣領域。這樣我們就可以更瞭解自己及別人了,無怪乎蕭老師常說掌握習慣領域後就可以幫人算命了,果真如此啊!

為智慧下定義:有智慧的人懂得看事情的正面,並有效地運用它以不斷的成長。所以用人要用人之所長,而不是拒人之所短。又如次貸風暴雖然帶給很多人及公司痛苦與壓力,但正面的意義就是此時我們只要能有效解除別人的痛苦與壓力,我們就有了更高的價值。好比當一個人的口袋裏有1000元時,為他省下10元,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但當他的口袋只剩100元時,同樣為他省下10元,確有了全然不一樣的效果。
(蔡秋榮 文)

學習沒用!

上課中老師一再提到一些重要的觀念要背下來,一開始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我們這種理工背景出身的人來說,注重理解勝於記憶,所以有些無法認同這樣的學習方法。不過就在今天老師提出了新舊電網的概念後,使得這樣的學習概念突然變得更容易明瞭了。

我曾聽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大聲疾呼「學習沒用」,他可不是在危言聳聽,所謂沒用指的是若我們學了而不去想他、用他,那麼學習就沒有用處,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其實他的說法和今天老師所提的新舊電網的概念是一致的,新學習的東西,它的「可發概率」非常的低,比舊的思維都低。

因此依照習慣領域的運作原則,人的思維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很自然的還是會依照舊的觀念來做,這就是為什麼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觀念是如些的困難的主因了。惟有讓新吸收的知識反復的進入「實際領域」,它們的「可發概率」才會提高,也才能為我們所用,有在用的學習才會更有用!
(蔡秋榮 文)